了解醫(yī)院最新資訊
一、預(yù)防中風(fēng)灸法:在卒中前,如患者出現(xiàn)指( 趾) 端不時麻木,眩暈,或一時性的舌強、言語不利,即可用艾炷灸百會、風(fēng)池、肩井、曲池、風(fēng)市、足三里、絕骨等穴,每次取2~ 3穴,每穴灸3~5壯,可預(yù)防中風(fēng)。
二、咳嗽灸法:大凡虛實咳嗽,均可艾炷灸陶道穴, 新發(fā)者灸3~7壯, 慢性咳嗽者灸5~7壯,每天灸1次,10 次為1療程。
三、嘔吐灸法:尤對頑固性神經(jīng)性嘔吐, 可以艾炷灸膻中、氣海、內(nèi)關(guān)、胃俞、三陰交, 每穴灸5~ 7壯, 備用穴: 天鼎、中魁、膽俞、合谷。
四、頭痛灸法:氣虛者, 艾卷灸百會、大椎、中脘、氣海、足三里;血虛者, 灸頭維、太陽、曲池、合谷、肝俞,備用穴: 風(fēng)池、膈俞、脾俞、神門、足三里,每穴灸3-5分鐘。
五、眩暈灸法:血虛者,隔姜灸百會、上星、至陽、肝俞、脾俞, 每穴灸棗核大艾炷1枚。每天灸1次,10 次為一療程。痰濕者, 隔姜灸百會、中脘、脾俞、豐隆, 每穴灸3~ 5壯。
六、繞臍腹痛:虛寒者, 艾卷灸神闕、氣海,每穴灸30分鐘至1小時, 痛止為度。
七、腰肌勞損:艾炷灸腎俞、腰陽關(guān)、命門、足三里,每穴灸5~7壯,10天為一療程。
八、虛寒泄瀉:艾卷灸天樞、氣海、中脘、足三里,每穴灸5分鐘。
九、牙痛灸法:下牙痛多在偏歷穴有壓痛點,上牙痛多在解溪穴有壓痛點,可分別在壓痛點處隔姜灸,每穴灸10~ 20壯。
十、喉疾灸法:咽喉腫疼發(fā)作者, 用大米粒樣艾炷于大椎穴灸3~7壯,亦可用艾卷灸照海穴(雙),每穴灸4~5分鐘。
十一、崩漏灸法:艾炷灸石門7壯, 關(guān)元7壯,隱白5壯, 三陰交5壯,備用穴: 脾俞、腎俞、氣海、大敦,每穴灸5~7壯。
十二、白帶過多灸法:方一: 艾炷灸三焦俞、腎俞、中髎、中脘、氣海、中極、血海、三陰交,大米粒樣艾炷每穴灸5-7壯, 或用艾卷灸, 每穴施灸5分鐘。方二: 艾卷灸帶脈、關(guān)元、腰陽關(guān)、三陰交, 每穴灸5分鐘, 每天灸1次。
十三、小兒慢驚風(fēng)灸法:艾卷灸大椎、脾俞、胃俞、關(guān)元、氣海、足三里,每穴灸5分鐘,每天灸1次。
十四、小兒夜啼灸法:艾炷灸肝俞、命門, 大米粒樣艾炷,每穴施灸3壯。
十五、感冒灸治法:艾炷灸肺俞、心俞,每穴施灸3壯, 預(yù)防感冒: 隔姜灸身柱、肝俞、脾俞、腎俞、中脘、氣海、天樞,每穴施灸3壯,或用艾卷灸足三里,每天早晨灸15分鐘,左右兩側(cè)輪換。
十六、瘧疾灸法:方一:灸大椎穴, 可艾炷灸,或隔姜灸,或艾卷灸,均有良效。方二:用白胡椒研成粉末,摻在一帖膠布上,然后針刺大椎穴,不留針,起針后將膠布貼在大椎穴上,宜在發(fā)作前2小時施術(shù)。
十七、灸疔瘡法:鎖口疔灸法: 用小艾炷先當疔頭灸5壯, 然后灸手三里穴20壯, 連續(xù)灸3天。